從市場攤販、美容師、木工師傅,甚至到遺物清理師等,這些來自各行各業的工作者,常被社會忽視卻又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行業,你是否為其中一員或也曾注意到他們的身影?由秋刀魚、阿厚與心潔主持的《茶魚飯厚》Podcast,以聊天形式記錄下這些各行業小人物的故事,要讓聽眾們聽見他們的聲音。
其實當初會有《茶魚飯厚》的出現,主持人之一的阿厚坦承全是誤打誤撞;他回憶說,兩年前入職秋刀魚的床墊公司,那時負責社群插圖設計,但兩個月後彼此都認為成效不明顯,因此開始才討論其他發展。
他提及,「當時因為我常在聽Podcast,想起自己也有錄音剪輯的能力,因此向老闆秋刀魚提案,沒想到隔天他就把方向企劃定案,接著投資買設備,於是開始了我們的播客之路。」
但想當播客可沒這麼容易,節目的主題與定位又是另項課題,「一開始定調是以不同世代的觀點去探討各面向的人生看法。」阿厚表示,但錄完試播集後,秋刀魚決定調整為錄製每個不同人的聲音情緒與故事,且打破訪談框架。
因此現在的《茶魚飯厚》有別於其他訪談節目,不僅拋開專業訪談,以輕鬆聊天方式帶入來賓故事與議題,也打破一般人對於成功定義的框架,找來素人上節目。秋刀魚認為,對成功的定義與追求也只是某種歧視與短視,反倒是美好的社會應該是每個人都盡力相互尊重與諒解,而非歧視或標籤。
《茶魚飯厚》第一集就找來秋刀魚的朋友,手愛心視障生活關懷協會理事長「罐罐」分享故事;經過幾次錄音後讓他們深受感動,更確定了節目走向。
阿厚感性說「我們想跟著每位來賓記錄並認識屬於他們不同的人生,也發現在每個平凡卻也不凡的故事裡,都有著不同的人生答案及可能。」
節目一路走來並非一路順遂,硬體上的技術問題成了另一項挑戰,「最大的困難無非就是音檔雜音的控管。」原來即使節目都錄了快兩百集,但至今主持人們依舊以手持麥克風完成每一次的錄音。負責處理技術問題的阿厚打趣說,他們還因此定下很多自我提醒去避免麥克風雜訊的叮嚀,現在也變成來賓錄音前會先倡導的「麥克風使用SOP」。
他回憶說,曾有一集訪問市議員吳沛憶,相談甚歡,但準備剪輯時卻發現來賓的麥克風接觸不良,因沒帶監聽耳機也沒發現,導致大部分音軌沒辦法使用,當下不僅崩潰也對不起來賓,後續利用各種方法終於救回80%的音檔,也學到錄音時無論何時都必須緊掛監聽耳機的經驗。
節目另一位主持人心潔,則是遇到某次錄音得一人獨挑大梁,讓她有點招架不住;她笑著說,其實對自己而言,無論發想主題或解決任何問題都可以交給秋刀魚,但偏偏有次這兩位夥伴都感冒沒有聲音,只好自己一個人與來賓完成錄音。
節目有辛苦,當然也有收穫,成立至今也累積了不少人氣,甚至擁有許多死忠的聽眾。阿厚提及,「我們稱呼他們為『飯友』,因為他們不僅成為我們的來賓,還成為好朋友,畢竟能夠持續記錄下這些故事,是很令人感到幸福且榮幸的事。」
原來《茶魚飯厚》很常收到「飯友」的感謝來信,看在主持人眼裡充滿感動。秋刀魚表示,有些事是要堅持的,別人沒興趣做或沒利頭的,那就由自己來做,若每種不同的聲音都有機會拯救一個處於低潮的人,甚至幫來賓暫時紓解情緒,讓人生可以繼續慢慢前進,那其實就非常有意義。
《茶魚飯厚》在秋刀魚、阿厚與心潔心中,已經算上了軌道。阿厚坦言,在前期累積到集數後有做廣告投放,因為經秋刀魚估算依據成長速度和投放成本配比是划算的,不僅可累積知名度,邀約來賓也方便;那段時間的確迅速累積了一定的流量跟粉絲,但長時間經營仍須投注時間與金錢,也感謝仍在賠錢的秋刀魚願意堅持下去。
對於《茶魚飯厚》的未來,秋刀魚、阿厚與心潔保持著且戰且走的心態,只希望讓更多人聽到各行各業小人物的心聲。秋刀魚表示:「我們頻道裡的聲音都沒有包裝,無論是感動、好笑、貧窮、更生、職人或無家者等類型,都幫大家分類好了,歡迎自己找想聽的類型聽。」
找到自己的特色,的確是經營Podcast節目的關鍵,但現在打開頻道想聽什麼類型節目都有,也讓秋刀魚直言:「除非本身自帶流量,否則現在想進來有點太晚了,若真的想經營,就得找到長期的題材,但記得當興趣,別當飯吃。」
阿厚及心潔也建議,先找到自己的節目定位,也許在過程中付出的心力及時間未必能成正比,但保持熱情很重要,尤其若能找到有錢買器材與會剪輯的夥伴,你將無往不利。
(文/記者呂佳恆 • 圖/《茶魚飯厚》提供)
茶魚飯厚Podcast www.teafish.tw